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对方的外貌、对方的地位、对方的收入,通通都不是呢?究竟是为什么呢?先讲一个著名的故事,二战时期,犹太人遭到德国纳粹的迫害,有两个犹太兄弟商量着该向谁寻求帮助,二人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弟弟主张向父亲曾经资助过的一个银行家求助,而且这名银行家曾多次表示有机会一定要报恩,哥哥则认为应该向曾经资助。他们家族起步的另一位木材商求助,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分头行动,从此失去联系。多年后,由木材商貌似相助逃到日本的哥哥回国寻找弟弟,发现弟弟全家早已惨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来,哥哥从纳粹档案中找到了举报弟弟藏匿处的电话记录,打电话的人正是那位银行家。哥哥仰天长叹,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比你所帮助过的人更可靠,现在的营销学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上个世纪,美国有一家吸尘器公司的推销冠军,他在退休前一天对其他的员工说,你们这些笨蛋推销业务时只会敲开门问,您好,能不能给我三分钟介绍我们公司的一个产品?每次话还没说完,啪的一声就吃了闭门羹。你说你们这不是赤裸裸的骚扰吗?顾客没报警已经是客气的了。

于是这些员工们就好奇地问,那您是如何向顾客推销的呢?这位退休的老员工回答道,我会说。你好,我是一个路过的推销员,口渴了,您能不能给我一杯水喝呢?于是我走进顾客的家,先观察一下环境,然后在顾客给我准备水的时间里,轻描淡写地烙一烙家常里短,然后旁敲侧击的说几句自己所推销的吸尘器,顾客没有压力,自然就会接话,如此一来,产品推销的成功率可以提高百分之六七十。其他的员工们听了如梦方醒,纷纷给这位老员工鼓掌。其实这个案例啊,有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叫做富兰克林效应。这个效应是根据18世纪美国的国父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一句话发展而来的。富兰克林曾说,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他曾经做过一件影响了世界心理学的事情。这个故事最早是记录在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后来在1993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阿伦森又将这个故事写进了他的社会心理学。故事大体呢是这样的,1736年,有一天,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的议院发表演讲,另一位议员完全反对他的观点,于是也发表了一篇演讲,十分激烈地批评了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有点措手不及,但是呢,又想争取到这位议员的同意,怎么办呢?他无意中打听到,这位议员的家里正好有一套非常稀有的图书。于是,她十分恭敬地写了一封信,厚着脸皮向这个议员借书。没想到这个议员竟然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呢,富兰克林在还书的同时,郑重地表达了谢意。几天后,当他们再次在议会厅见面时,富兰克林是这样描写的,他竟然主动跟我打招呼,后来我们谈话,他还表示任何时候都愿意为我效劳。从此,他们两人化敌为友,终生保持友谊。所以,后世的心理学家们。得出一个结论,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这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效应的由来。一个世纪以后,美国的另一位总统林肯就深受富兰克林效应的启发。有一次,林肯准备让一位政敌帮个小忙,一位议员批评道,你为什么要试图跟政敌做朋友呢?你应当消灭他们。林肯却温和地回答道,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特别是当我们变成朋友的时候,让一个敌人帮你一个小忙就能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文学家托尔斯泰也同样对这个效应深表赞同,他曾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写道,我们并不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爱他们,而是因为自己对他们的好而爱他们。而托尔斯泰所说的好,其实呢,就是给予帮助。因为木材商已经给予了犹太家族一笔钱的帮助,所以产生了好感,愿意冒险相助,因为顾客已经给予了推销员一杯水的帮助,所以产生好感,愿意。接受推销,因为政敌已经给予了富兰克林一套书的帮助,所以产生好感,愿意化解仇恨。其实不止如此,这个效应还涉及到另一个心理学现象,当你帮助过一个人的时候,哪怕你不怎么喜欢这个人,你的大脑也会自动调整认知,告诉你对方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你在做一件对的事情。如此呢,你便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当对方再一次向你求助的时候,你反而比第一次更乐意,效劳也更加喜欢对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正是由于发现了人性的这一惯性定理,成功解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人性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对方的外貌?对方的性格,对方的收入?统统都不是。那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再来听听法国作家埃克苏佩里小王子里的一个故事。小王子在一个小小的星球上生活。有一天,星球上忽然绽放了一朵娇艳的玫瑰花儿,小王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花,于是他每天细心的呵护,精心的照料,他当时觉得这是宇宙里唯一的一朵玫瑰,比所有的花都美。后来有一天,他来到地球,发现仅仅一个花园里就有5000朵几乎完全一样的玫瑰花。那一刻,他终于知道,他所拥有的只不过是一朵普通的花。这个发现使得小王子非常伤心,但是尽管如此,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还是放不下自己的那一朵玫瑰。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狐狸跟他说,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和心血,才使你的玫瑰变得美丽。小王子恍然大悟,终于明白尽管世界上有无数朵玫瑰花,但他星球上的那朵玫瑰花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浇灌过她,保护过她,陪着她一起说话,陪着她一起沉默,所以它是它独一无二的玫瑰。同理,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多如满天繁星,多如恒河沙数,试问,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千万人类中平凡的一员呢?我们哪一个人的所爱不是千万朵玫瑰中平凡的一枝呢?我们手里的玫瑰之所以一枝独秀,并非是玫瑰本身多么耀眼,而是因为我们在玫瑰身上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目光。我们心中的所爱之所以一笑倾城,并非是因为对方本身多么迷人,而是因为我们在对方身上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感情。为什么得不到的一方永远在骚动,被宠的另一方总是有恃无恐呢?因为前者持续在输出,而后者几乎没有。为什么父母永远在骚动,子女一直有恃无恐?因为父母持续在付出,而子女几乎没有。为什么好孩子永远在骚动,坏孩子一直有恃无恐,因为坏孩子费心,耗费了父母更多的付出,好孩子省心,节省了父母本来的付出。为什么母爱一般情况下更甚于父爱,因为母亲十月怀胎,千难万险,对孩子的付出更甚于父亲,这个效应放在职场,友情或者其他领域中都同样适用。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人脉都是麻烦出来的,等等等等,就是这个效应所分娩出来的金科玉律。因此,我们爱一个人是因为付出,没有付出就不可能有爱。所以严格来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见钟情。如果有一个人告诉你,他在几秒钟之内爱上了一个女孩儿,你只需问他一句,在那几秒钟之内,你愿意为那个女孩去死吗?他肯定不愿意,就像我们不愿意为自己所喜欢的明星去死一样,因为几秒钟的时间是不可能爱上一个人的,当然,女性亦然。那他是如何爱上那个女孩儿的呢?情况如下,她在见面之后,朝思暮想,茶思饭想,无时无刻不在想,甚至连做梦都在想。所以他一天的思念除了睡觉,可能长达16个小时。而另一位对这个女孩同样有好感的男人,每天的思念可能只是一个小时。我们假设爱上一个人需要160个小时的思念,那么前者只需要十天,而后者需要160天。这就是一见钟情的真相中本来就代表时间。所谓的一见钟情,是指两人在初次见面,激发荷尔蒙分泌,互生好感之后,还需要时间才能生情。在一定的时间内,如果双方都付出,就会孕育出爱情,如果只有一方付出,只会分娩出单相思,如果双方都没有付出,最多也就生出交情。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付出,别说是几秒钟,哪怕是相识一个世纪,你都不可能爱上一个人。思念就是一个人的情感付出。当然,付出还包括很多种,时间,金钱,陪伴,精力等等,但归根结底,所有的付出都会随着时间潜移默化,最终变成情感的付出,因为那一段付出的时光已经悄然形成美好的回忆,融入到你的血液,转化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从前有一个女儿问父亲,如何让她喜欢的男孩子喜欢她呢?父亲回答说,让他给你买一个冰淇淋。女儿又问,然后呢?父亲回答,让他再买一个。当然,这里讲的只是方法论,具体情境还要具体对待,不同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技巧,切勿生搬硬套。总而言之呢,终极心法就是一句话,你付出的同时也要引导对方为你付出。这位父亲就是人性大师,深谙富兰克林效应,因为这个男孩买冰淇淋的行为看似简单,却无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付出,他会想,女孩喜欢吃什么样的冰淇淋,草莓的还是牛奶的,大的还是小的,这家的还是另一家的?无形之中,男孩就为这个女孩付出了时间,金钱以及精力。渐渐的,男孩就会问自己,为什么我要给她买冰激凌呢?因为她可爱,懂事,笑声很甜等等。哪怕这个女孩儿在外人看来一无是处,我们也大可放心。无论如何,男孩都会找足100个理由说服自己。或许你会问,为什么男孩会那么蠢?其实何止这个男孩儿,人性本身就是这么蠢。没错,这又涉及到心理学的一个效应,叫认知失调。简单来讲,就是当人们发现客观事实与自己认知不一致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不协调,不舒适的感觉。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6年首次在当预言失灵一书中提出来的,因为他发现那些所谓的末日邪教派成员们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信仰坚持,哪怕他们的教主关于地球灭亡的预言失败了,他们也不会认为教主在欺骗。但是毕竟这种预期落空引发了他们认知上的不协调,那怎么办呢?指望他们知错就改,回头是岸,公开承认自己蠢?别开玩笑了,认错这么反人性的事情,世界上从古至今就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声明一下,这里的认错是指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的思维是错的,不是那种勉强装出来的面子功夫,所以基本上所有的信徒为了解决这种认知失调的办法,不是承认错误,而是去接受一个新的预言。外星人已经因为他们的虔诚信仰而饶恕了这个星球。那么现在我们还原一下场景,那个男孩先是走进了富兰克林效应的圈套,然后又染上了路径依赖的惯性,接着又踩到了认知失调的陷阱,最后还有一个沉没成本对着他眉来眼去,你觉得他能轻易地放弃那个他天天为之买冰淇淋的女性吗?几乎不可能,除非发生无法预料的异常状况。相反,男孩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渐渐觉得这个女孩儿超凡脱俗,与众不同,日积月累,他就不知不觉地爱上这个女孩儿。爱情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所谓爱,就是你对一个人付出的总和


富兰克林效应,指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换句话说,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好感,主动开口是没坏处的。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斯,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斯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路径依赖是指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 、协调效应(Coordination Effect)以及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ffect)以及既得利益约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文,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思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斯(North,D)创立了制度变迁的“轨迹”概念,目的是从制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所有的国家并没有走同样的发展道路,为什么有的国家长期陷入不发达,总是走不出经济落后制度低效的怪圈等问题。诺斯考察了西方近代经济史以后,认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现象。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路径依赖”理论被总结出来之后,人们把它广泛应用在选择和习惯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一切选择都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可怕影响,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可能的选择,人们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

认知失调

随着认知失调的不断增加,一个要求减少和消除失调的压力就越来越大。减少和消除这种由失调而产生的压力和心理紧张,通常采取以下三种途径:①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②增加协调的认知成分;③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个认知成分矛盾。
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更精确一点来说,是两种认知中所产生的一种不兼容的知觉,这里的“认知”指的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型式,包含看法、情绪、信仰,以及行为等。
认知失调的理论表示相冲突的认知是一种原动力,会强迫心灵去寻求或发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好让认知间相冲突的程度减到最低。已有实验试图去量化此一理论上的趋动力。
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6年首次于其著作《当预言失灵》中提出了此一理论,其观察幽浮末日教派的成员们对这种反直觉信仰的坚持,以及其领导人的预言失败后,改信人数的增加。因为地球灭亡的预言失败,“预期落空”增加了认知间的失调,结果使得大多数没有心理准备的成员们,为了减缓此一心理失调而改去接受新的预言;亦即,外星人已经因为他们而饶恕了这个星球。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